(二)收入差距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不断上升。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大约为0.3,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超过了0.4。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估计,2003—2008年中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是不断上升的,从0.479上升到0.491,这30年收入差距的扩大速度是前所未有的。从2008年以后,基尼系数出现下降的势头,2010年为0.481,2015年为0.462。可见,我国收入差距的扩大趋势自2008年以来虽有所缓解,但是仍处于较高水平(李实,2018)[11]。
首先,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收入差距扩大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把公费医疗、失业保险等非货币因素考虑在内,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可能是世界上最高的。要解释和减少中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必须从解释和减少城乡收入差距入手。同时,城乡之间差异的存在,不仅是社会和政治不稳定的潜在因素,而且更重要的是会造成经济效率的损失。韩其恒、李俊青(2011)[12]在其研究中分析城乡收入差距的基本动态特征时,重点考察了工资(指劳动工资)和收入(指在工资的基础上再加上资产性收入后形成的总收入)两个变量的城乡收入差距,分别基于人均工资的城乡比和人均收入的城乡比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城乡工资和收入差距基本呈现出单调递增且经济发展后期的城乡工资(收入)差距远远大于经济发展早期的城乡收入差距的结论。孙焕芳、梁敏(2018)[13]在其研究中以城乡收入比作为衡量城乡收入差距的指标,以2002—2014年中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城乡居民收入比作为基础数据,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空间变异函数、克里格插值等方法,分析了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分布格局与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2—2006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城乡收入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集聚程度明显,西部和中部地区是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热点地区,东部地区为冷点地区,说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即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高低的相互作用和联动效应较为显著。需要特别提及的是,该研究中作为城乡收入差距衡量指标的城乡收入比,由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得出。其次,行业差异和所有制差异造成的工资差异也是学者关注的主要方面,因为行业和所有制差异背后,是人力资本差异、垄断资源差异的较量。严兵等(2014)[14]研究指出行业间人力资本差异是造成行业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且贡献趋于上升态势。岳希明、蔡萌(2015)[15]采用以多重分位数回归为基础的Machado-Mata反事实分解方法研究了垄断行业不同收入水平从业人员的收入不合理程度存在异质性,认为政府部门在从整体水平上管控垄断国有企业高收入的同时应该重点管控管理层的高收入。也有学者研究交叉因素影响。齐亚强、梁童心(2016)[16]通过拟合交叉分类多层模型考察地区和行业双重分割对收入的影响,结果显示地区差异和行业差异都是导致收入不平等的重要来源。刘瑞明等(2017)[17]从行业分割、户籍壁垒等多个角度解释了就业市场中不同群体、不同时期的人力资本积累的差异性与阶层分化,证明社会中的人力资本积累和阶层形成良性分布是修正扭曲的就业市场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