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暗含威胁的答复,显然激怒了汉灵帝和朝廷中的反董人士。汉灵帝再次亲笔写下玺书,强征董卓调防并州的同时,使出了一招“撒手锏”:由同为凉州籍的皇甫嵩来接收董卓旗下的西凉武人集团!你不是担心你调离后西凉武夫们会生事作乱吗?好,朕“以凉制凉”,用皇甫嵩这样不亚于你的“西州豪杰”,应该能够镇得住那些西凉武夫了吧?
纵观汉末历史,可以说只有汉灵帝这一次的玺书算是真正抓住了制服西凉武人集团的关键。只有皇甫嵩的威望才能与董卓旗鼓相当,所以只有他才是制衡董卓的最佳人选。换了谁去,几乎都很难。如果这道玺书能够彻底贯彻下去,西凉武人集团就根本不会得到威胁皇权、扰乱中原的机会。
可惜,那个时候的汉灵帝已是风烛残年,朝中也正面临着外戚、世族和宦官三方势力的决战时刻,“山雨欲来风满楼”,朝廷对地方实力派的约束力大不如前。而没有武力作为后盾的诏书,几乎就等同于一张废纸。加之董卓从自己布设在洛阳的“内线”(他的胞弟董旻此时在禁军中担任奉车都尉之职)那里肯定也清楚地知道了京中形势,所以他再一次抗旨不从,拒绝将自己部下的西凉人马转交给皇甫嵩,反而强调自己到哪里也离不开西凉人马,要带着他们一起到并州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