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上的不到位,使得实际工作中的德育工作定位偏移或游移不定。一方面存在把德育与其他各育割裂对待的现象。学校教育中,仅仅依靠德育课程、班队系统和德育活动,在专门的时间里,由专人搞德育,没有形成学校全部门、全员和全时空抓德育的意识,这就无法保证德育实效。同时,学校德育脱离社会生活的整体大系统,与家庭和社区的联系不紧密,单纯依靠学校,在封闭的环境,由道德教师传输理想化的道德信息,提出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的德育要求。另一方面,德育在整个学校教育工作中的落实,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甚至干扰。虽然素质教育推行了多年,但不少学校仍然没有摆脱应试和升学教育的模式,德育“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
(二)德育的价值取向问题
我国德育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两个向度:一是学生基础德性的培养;二是学生独立判断能力的培养。
第一,德育的目标取向问题。既往德育的价值取向过多强调传递既定的道德规范,而忽视对学生基础德性、品格的培养。当道德规范与学生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发生矛盾的时候,往往要求学生被动地听从、盲目地服从既定道德规范的要求,而不是鼓励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去感受和体验新生活。这不仅降低了德育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德育目标应有的激励、引导作用,而且限制了学生对生活中各种道德关系的敏感性,容易形成只知道背诵道德条文,把口头的道德言说与自己的生活行为分离的双重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