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讲授《将相和》一课时就尝试用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将相和》这篇课文除了表现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顾全大局,还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在学习“负荆请罪”一部分时我利用情境教学的理论带领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深入廉颇的内心世界,来理解体会人物的品质。学生在我设计的一个又一个自然的情境中不露痕迹地走进人物,把自己的身心自然地移入所扮演所担当的角色中。在体会廉颇不服气的心理时我这样设问:“廉颇为谁而‘攻’?为谁而‘战’?这‘克’这‘胜’是怎么来的?这样一个出生入死、久经沙场的大将军却比蔺相如的职位低,你说他会怎样想?”这些问题使学生自然而然地站在廉颇的立场上思考,角色的喜怒哀乐,仿佛是自己的真情实感的表露。在这当中由于角色的转换,学生面对所处情境,会情不自禁地按自己所扮角色的身份、处境思考,根据教材与同伴的角色的期待,合情合理地表现出一系列的行为和恰当的语言表述。这也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廉颇也为赵国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才对蔺相如不服气。这样一个活灵活现的廉颇就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为下面廉颇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埋下了伏笔。
在体会将相和好时我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廉颇负荆请罪时会和蔺相如说些什么,这样既尊重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差异,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学生在小组练习中不仅表现出了不同人物的内心感受还加上了创作的动作,使课堂一下子生动起来。角色扮演中热烈的情绪渲染了整个学习情境,不仅是角色扮演者,全体学生都在无意识作用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深切、生动地经历了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理解了人物精神,也使得教材中原有的逻辑的、抽象的、符号化的内容,一下子变得那样生动、形象、真切。这正是在情境的作用下角色转换所产生的积极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