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向“左”转的思想逻辑何在呢?五四时期尽管鲁迅对苏联冷淡和怀疑,但是苏联的书他一直在购买。鲁迅到上海以后,正赶上苏联在国家的驱动下经济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资本主义世界却发生了持续了五年的空前绝后的经济大危机。20世纪30年代整个世界是一个东风压倒西风的年代,全世界的知识分子都在向“左”转。本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救国兴邦是鲁迅思想结构的根底——在日本时鲁迅既崇奉张扬恶性与强力的尼采,又崇奉张扬良心人道勿以暴力抗恶的托尔斯泰,但是在这种西化的词汇下面,则是感时忧国的深层语法在发生根深蒂固的作用:推崇尼采是为了自强强国,推崇托尔斯泰则是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那么当他看到走俄国人的路也可以救国并进而向“左”转,就是合乎逻辑的。可以说,从扬弃中国固有文化到扬弃前期的西化思想,中国文化不以信仰为重而以务实经验处理问题的实用理性,显然在发生着重要的潜在作用。而且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主张与五四时期鲁迅的思想确实并不矛盾,如站在被压迫被侮辱的下层人立场说话,推崇武装斗争,注重经济问题,鲁迅向“左”转最艰难的是群众问题与个人自由。“左”转后鲁迅的作品确实显得辩证了。他的杂文《沙》,谴责中国老百姓一盘散沙的矛头与五四时期不同,而是直指统治阶级。他在反传统时也更注意发掘传统中的积极因素,这在他的小说《理水》《非攻》与杂文《中国人失去自信力吗》中表现得很明显。鲁迅本来就是“精神界之战士”,向“左”转之后,以笔为投枪向统治者、现实的丑恶及上海滩的文人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其中包括民族主义文学家、自由人、第三种人、闲适文学倡导者和想成名的文坛小贩等形形色色的文人。
相关影视:电影盗墓片国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