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救国救民的抱负,蔡锷于自立军起义失败后,决心改习军事。自此他改名锷,立志“流血救民” 。光绪二十七年,他自费考进陆军成城学校。次年七月毕业后,曾以候补生投日本仙台骑兵第二联队实习。十月,又自费考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因成绩优异,不久改为官费生。
蔡锷在成城、士官学校学习期间,积极参与留日学生的政治活动。光绪二十八年冬,黄兴、杨毓麟等创办湖南编译社,发刊《游学译编》杂志,他积极协助工作。 曾撰《致湖南士绅书》,力主效仿日本明治维新推行改革。同年,梁启超在横滨创刊《新民丛报》,他曾入社襄理笔政,并在该报发表长篇政论文章《军国民篇》。文章写道:中国“今日之病,在国力孱弱,生气消沉,扶之不能止其颠,肩之不能止其坠。奋翮生曰:居今日而不以军国民主义普及四万万,则中国其真亡矣!”又说:人有灵魂,国有国魂,“苟丧厥魂,即陷灭亡”。“故欲建造军国民,必先陶铸国魂。国魂者,国家建立之大纲,国民自尊自立之种子”,如日本之武士道。但对于中国的国魂为何物?他闪烁其词:“欲于四千年汉族历史中,搜索一吾种绝无仅有之特色,以认为吾族国魂,盖杳乎其不可得矣。……然而吾脑质中,有一国魂在。”研究者认为他指的就是军国民主义。 这一时期,蔡锷曾用蔡孟博、奋翮生、劫火仙等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