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辫除有政治因素外,长辫不利于近代社会生活,也是导致剪辫运动兴起的原因。在生活节奏加快的情况下,拖着一条长辫子,行礼不便于脱帽,健身不便于锻炼,做工时不便于开机器,练兵时不便于操演,每天还得花时辰去梳头发,打辫子;勤洗更费时间,不勤洗又不卫生,弄得衣裳沾满油渍,还繁殖细菌和虱子,传播疾病。正如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时指出:“欧美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31]可见,继续保留满洲式的辫子不符合世界趋向短发的潮流,即使恢复宋明束发于顶的主张也是逆潮流而动的。
由于辫发不便于民,不宜于时,所以晚清除了太平天国恢复“汉官威仪”,康、梁奏请断发易服和革命派“割辫反清”等几次带有政治色彩的剪辫风潮外,一般开明人士也发出了剪辫的呼声。原先对剪辫采取严厉镇压政策的清廷终于在倒台的前夕,为大势所迫,于1911年12月7日准资政院请,允许官民自由剪发了。
辛亥革命爆发后,辫子陆续革掉。民军所到之处和革命浪潮波及到的地方,人们纷纷行动起来,剪去辫子。剪辫几乎成为衡量人们政治倾向的标志:“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32]广东省宣布独立时,“无论老弱少壮之男子以及士农工商,罔不争先恐后,纷将天然锁链剪去。是日堤岸一带之剪辫店,自朝至暮,挤拥非常,操此业者,几致食亦无暇……统计是日剪辫者,尽有二十余万人”。[33]在台湾,“日本人窃踞台湾时,曾不断劝诱中国人剪去辫子,但听从者占极少数。一直到了民国前一年十月,辛亥革命成功的消息传来,一夜之间,所有的人都把辫子剪掉了,让日本人大吃一惊”。[34]在浙江海宁乡下,“镇上茶馆里,就有五六个年轻朋友,专门乘人不备,代人剪辫,惹起许多口舌。有的人,辫子被剪掉了,抱头痛哭;有的人破口大骂;有的人硬要剪辫子的人赔偿损失”[35]。在当时的浙江鄞县还流传着这样一首剪辫诗:“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瞥见豚尾及锋式,道旁观者拍手呼。”[36]民国元年正月初,北京剪辫子的人已占多数,少数不剪辫子的人不敢出门。据成都将军玉昆的调查,全国各省剪辫子情况比北京更甚,四川政界多半剪掉了辫子。[37]面对这样的现实,不用说全国人民,就是顽固保守的满洲贵族也剪掉了辫子。例如当张勋所率领的辫子军复辟的时候,就发生张勋与清宗室成员溥沦关于辫子的争论。张勋指斥溥沦剪掉辫子为不肖之子。溥沦反驳他说:“前已有旨……”[38]可见剪辫子已成为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曾在清廷中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袁世凯也已剪掉了辫子,足见这场剪辫运动影响的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