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时期,由于戈存在头部会在战斗中脱落的问题,国人采用了三种不同造型的戈头:一是銎内,二是曲内,三是直内。辽宁省盖州市九垄地南窑村曾发现一件銎内啄戈,前锋狭长,尖端部圆钝,形若鹤嘴,銎呈椭圆形,中孔用以穿柄,尾部为扁长方形,素身无纹饰。河南安阳武官村北殷墟一期墓葬曾出土磬折曲内戈,曲内戈的特点是援和内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而这两种戈,共同的缺点,就是容易脱落,这在战场上当然是个很严重的缺陷,所以最终流行款便只能是直内戈。青铜直内戈的显著特点,就是援的下刃向下作弧形延伸的部分,增加了戈头与柄结合部位的长度,可以把戈缚扎得更加牢固。克服了这一缺点之后,戈开始在战场上被大量使用。西周时期,在沿袭商朝传统的直内式样传统之上,为加强钩击效能,戈头与柄从最初的垂直相交,开始逐渐加大角度,改成大于九十度的钝角。
春秋时期,显然是戈的黄金时代。战车是当时最重要的大规模军事单位,一般是三个人一组,一人驾车,作战人员便是剩下的两人。他们一般携带两种武器,一是弓箭,用于远程攻击;而戈,便是中近程的主要作战工具。戈和后世的矛相比更占优势,矛往往只能一次性攻击,即一矛刺中,刺不中落空就一切完结,可是戈却能先划砍一次,再来个反手回砍。而且矛是一点式攻击,戈哪怕是仅仅钩住了敌人的革带甲片,如果使用者力气够大,在战车高速行进的条件下,甚至可以将对手一举扯摔下车,遭到战车附近步兵的围攻,就算没有步兵,单是马蹄车轮也够他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