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133]
曹操“唯才是举”的选拔人才的政策,直接影响到品评人物的传统准则。建安二十年(215),曹丕根据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官人法”,贯彻“唯才是举”的原则,把“才”分为九等,按等选用。其后,司马懿控制曹魏,以各州世族为大中正选拔人才,以门第为高下,此即“九品中正制”。可见,魏晋南北朝虽重品评人物,而其品评的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尽管如此,从史学的观点来看,品评人物的风气,仍然促进了历史思想的发展,丰富了人们认识历史人物的理论。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一是三国时魏人刘邵所著《人物志》[134],一是前面已经论述到的范晔《后汉书》的人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