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体现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满足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本身的需要,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学科的小学阶段应注重对于信息技术的体验和基本应用,初中阶段着重信息技术的应用操作和简单原理,而高中则应倾向于学生信息素养和计算思维的形成。通常的教学活动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以上目标。
第一种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先从知识的分类和组成开始讲解。这方式适合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符合新课程教学思想的授课方式,这种方式是希望通过情意目标的实现来刺激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好奇心,并在模拟真实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形成的产生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更重视学生的体验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特别是比较符合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对于知识产生有一个总结归纳的过程,而不是直接接受已有的观点和知识。先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再通过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形成对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第二种是传统的双基教学模式的教学。通过对于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讲解和阐释,在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的应用练习,模拟实际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形成对于学科知识探索的浓厚兴趣。两种教学过程都有各自的优势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课堂。“六要素”教学模式下的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能力、情意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有着非常高的契合度。也为信息技术学科对于知识的定义给出了明确的要求。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2012年版)》中提出了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是: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注重学生对符合时代需要、与之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而且注重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运用,注重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与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