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国高等教育批判
与早期欧洲自然形成的大学如博洛尼亚大学和巴黎大学不同,德国大学是各德意志城邦意志的产物。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是自发形成的学术共同体,具有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各项传统。与之相比,德国大学产生较晚,并从一开始便处于国家意志的掌控下。当时的德国还没有发展成为强有力的德意志帝国,中央权力较为孱弱,实力雄厚的各地方诸侯们往往出于政治统治和控制臣民的思想意识,以及炫耀自己实力的目的,纷纷建立自己的大学。
到了18世纪,新兴的君主制邦国出于统一国家,强化臣民思想控制的需要,更是不断将大学置于国家的严密控制之下。这样一来,大学原有的许多传统自治权利更是丧失殆尽,国家权力全面介入大学的教育教学、人事财政等各个方面,使得大学完全成为了政府的附庸。此时,德国大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各种实用知识的官吏,被称为培养“国家臣仆的学校”。
进入19世纪以后,德国大学受制于国家的特征也没有根本改观。1807年,第一次普法战争失败后,普鲁士一半以上的国土被法国割去,法军进驻首都柏林。由于战败、割地等原因,普鲁士丧失了包括著名的哈勒大学在内的七所大学。在这种情况下,普鲁士国王决定接受哈勒大学校长的建议,在柏林重建大学,当时提出重建大学的主要理由就是:“国家必须用脑力来补偿在物质上所遭受的损失”。德国建立后来闻名于世的柏林大学的初衷,就是让它为普鲁士的复兴以及建立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