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中的弥勒,又译为“慈”,弥勒是姓,名阿逸多,义译“无能胜”,据说为公元前6世纪人,与佛祖释迦牟尼同时。弥勒传世的种种行迹,简直可以说是诸佛、菩萨中的另类。他生于印度波罗奈国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罗门家。婆罗门是印度种姓制度中最高的社会阶层,弥勒就生在这样一个富裕家庭。弥勒生时相好庄严,聪慧异常。按印度的习俗,生了孩子要请相师看相,相师看到此子,惊异地说:“此儿具足轮王相,长大必然要当转轮圣王。”这话很快传到国王耳里,满朝文武惶恐异常,怕国内要发生政变,急欲觅得此子将之杀害。弥勒的父亲预感大祸临头,即将其匿藏于母舅家中。弥勒长大后,舅氏虑其居于世间祸患终不能免,即令他从佛出家。
《弥勒圣境》(唐卡)
弥勒由于从小生活在经济富裕的氏族中,出家后依然交游显贵,喜爱华服。如国王用一件金缕袈裟供佛,佛将它赐给诸比丘,大家看到袈裟如此华丽,谁都不敢要,唯有弥勒欣然接受,并天天穿着到处乞食。此举引起一些比丘非议,他却根本不放在心上。弥勒在《楞严经》里说:“忆我往昔,有佛出世,名日月灯明,我从彼佛而得出家,心重名利,好游族姓。”《妙法莲华经(序品)》中文殊也说他“心常怀懈怠,贪著于名利,求名利无厌,多游族姓家”。由此可见,弥勒在最初的时候并不按照“苦行”“断欲”的传统方法修为,有很多问题学生的特征,也让很多与他同学的人看不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