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见《孟子·公孙丑上》)
在孟子看来,只要君王行仁政,便可以一统天下。因此他的仁政观首先是从君王做起,“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29];“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30]。君王行仁政,民从而化之,这样天下便太平无事了:“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31]
应该看到,孟子的仁政思想和孔子的“仁”的思想虽有相承关系,但同时也有不同之处。孟子与孔子都讲仁爱之心,但孔子的仁爱是由近及远,有等差关系:“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亲族)不遗,则民不偷”[32];“君子而不仁者以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33]。因为孔子仁义思想是和礼制观念结合在一起的,于是,“仁”便具有反映等级观念的礼制思想:“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34]而孟子礼制崩坏已成为既定事实,因此在孟子所继承孔子仁义思想中反映礼制等级观念的成分便淡化了,而平等思想更浓厚了。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3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37]。从这些话当中可见孟子仁政观中具有民本思想,这与孔子等级化的仁政观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