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2-13 戴维斯的PIU认知—行为模型
根据认知行为模型,病理性行为受到不良倾向(个体的易患素质)和生活事件(压力源)的影响。过度使用互联网的线下精神病理源包括抑郁、社会焦虑和药物依赖等(Kraut et al.,1998)。精神病理性源是导致PIU形成的必要条件,位于PIU病因链远端。但是精神病理源并非单独起作用,它只是必要的病理性诱因。模型中的压力源指的是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如在线股票服务、聊天服务等新技术的产生等。接触新网络技术也处于影响PIU病因链远端,只是导致PIU的催化剂,并不能单独作用产生PIU。
与网络经历和新技术联系在一起的主要因素是用户感受到的强化作用,当个体最初接触一种网络使用时,会被随之而来的积极感觉强化,个体就会继续而且更多地使用这种服务以求得到更多的积极感觉。这种操作性条件反射一直会持续到个体发现另外一种新技术,得到类似的积极感觉为止。与使用网络相关的其他条件可能会成为次级强化物,如触摸键盘的感觉等,这些次级强化线索可以强化发展并维持一系列PIU症状。
模型中位于PIU病因链近端的是非适应性的认知,它是模型的中心因素,是PIU发生的充分条件。非适应性认知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关于自我的非适应认知和关于世界的非适应认知。关于自我的非适应认知是冥想型自我定向认知风格导致的。这种个体会不断地思考关于互联网的事情,不会被其他事情分心,而且希望从使用网络中得到更多、更强的刺激,从而导致PIU行为的延长。关于世界的非适应认知则倾向于将一些特殊事件与普遍情况联系在一起。这种个体常常会想:“互联网是我唯一可以得到尊重的地方”“不上网就没人爱我”等。这种“全或无”的扭曲思维方式会加重个体对于互联网的依赖。非适应性的认知可能导致一般性PIU,也可能导致特殊性P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