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老子说明他在生活态度上,和世俗价值取向的不同:世俗的人,熙熙攘攘,纵情于声色货利;老子则甘守淡泊,但求精神的提升。在这里,老子还显示出和人群的疏离感。
宁愿栖守道德而寂寞一时,宁愿遵从大义而舍生一死,从古至今的例子很多,如文天祥就称得上是代表。
《十八史略》载: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否则只有一死,文天祥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句就是现在人们经常引用的千古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就是“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的具体表现。达人所以能“观物外之外,思身后之身,”完全在于“仁义”二字,因此文天样在他的“衣带赞”中又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是古代的舍身取义。有了这样的追求,生活上也就甘于淡泊了。
从本章我们可以总结出来这样的人生哲理,如“委曲求全”、“好死不如赖活”等等,积极和消极的意义同时并存。至于有一些人真的去寻找老子所食的“母”,以成就神仙之身,恐怕就与老子的本意相去甚远了。
【案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