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德规范
1.道德水平
个体的道德认知和情感水平发展越好,就越可能做出亲社会行为。有研究发现,在控制了性别、年龄等人口学变量后,现实生活中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与他们在网络中的助人行为呈正相关关系(Wright & Li,2011),这说明个体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也是影响网络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很多大学生网民表示他们出于自己的社会道德的需要(蒋雪,2010),在校园网络中发现有需要的同学时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对青少年来说,网络道德认知和情感越积极,网络亲社会行为倾向也就越高(马晓辉,雷雳,2010)。还有研究发现,移情水平与网络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高移情水平的高中生更易于在网络上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宋凤宁等,2005)。
2.遵守互惠规范
在对亲社会行为的社会规范理论的解释中曾经提到,有两种规范对亲社会行为很重要,其中之一便是互惠规范,是指人们之间的助人行为应该是相互的,别人帮助了我,那么我也应该帮助别人。在网络中,这种互惠互利的精神鼓励了不少亲社会行为的出现。从网络求助与助人行为发生的连续性与互动性来看,这一次的求助者很可能是下一次的助人者,或者是在同一交流场景中的参与者都是助人者与求助者,这种身份上的迅速转换及重叠可以使助人者设身处地为求助者着想,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人,有时甚至有可能发展出凭借面对面的互动与沟通才能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并从中获得“社会支持”与“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