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杨”除了在内政上积极进言献策之外,还参与到了大明朝的皇室纷争之中。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八月,一直对皇位念念不忘的汉王朱高煦终于铤而走险起兵造反。朱瞻基起初计划派遣阳武侯薛禄率兵平叛,但是杨荣极力主张朱瞻基御驾亲征,从而达到“今出不意,以天威临之,事无不济”的效果。朱瞻基最终采取杨荣的建议,而此次平叛的结果也和杨荣预料的一样,朝廷军队一路旗开得胜,朱高炽被迫出城投降,叛乱顺利平定。
然而就在大军返程途中,户部侍郎陈山向朱瞻基举报“汉、赵二王实同心”,也就是说朱瞻基的三叔朱高燧也有不臣之心,并建议朱瞻基干脆趁机把朱高燧也一勺烩得了。对于陈山的这一建议,“三杨”之间发生了分歧,杨荣极力赞成陈山的建议,称“山言国之大计。”杨士奇则反,认为这种事情不能证实,也没有证据,如果就此把朱高燧抓起来,不合适啊。双发为此爆发了激励的争执,杨荣对着杨士奇厉声说道:“这是国家大事,怎么能磨磨唧唧,况且朱高燧与朱高煦勾结是经过锦衣卫证实的,有确切的证据。”
杨士奇则针锋相对地回应道:“锦衣卫拿出的那些东西能算证据吗,谁会信!”由此也可见当时的锦衣卫在大臣心中是多么声名狼藉。随后杨士奇又寻求蹇义、夏原吉两人的支持,但是两人也隐隐约约地站在杨荣一方。杨士奇只得又去劝说杨荣道:“太宗皇帝(朱棣)只有三个儿子,除去仁宗(朱高炽)外,皇帝只有两个亲叔叔,现在已经抓了一个证据确凿的朱高煦,如果再把朱高燧也抓起来,天下人会怎么看皇帝。”但是杨荣仍不肯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