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七年(1084年),曾是王安石政敌的苏轼路过江宁,前去看望王安石,安石便把苏轼当作知心朋友般接待,双方感到愉快。《曲洧旧闻》记述这次会晤说:
东坡自黄徙汝,过金陵,荆公野服乘驴,谒于舟次,东坡不冠而迎,揖曰:“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荆公笑曰:“礼岂为我辈设哉!”东坡曰:“轼亦自知相公门下用轼不著。”荆公不语。乃相招游蒋山。
蔡绦的《西清诗话》也述及此事说:
元丰间,王文公(按指安石)在金陵,东坡自黄北迁,日与公游,尽论古昔文字,间即俱为禅悦。公叹息语人曰:“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不难看出,这时安石与苏轼两大文豪,把旧日的政治歧见抛弃一边,却去欣赏文艺与禅理,心领神会,友谊的暖流接通,彼此的隔阂也就化除了。
过去常有一种议论,说王安石固执得很,是他招致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显然是不符事实的。过去也有不少同志认为宋代的理学家顽固守旧,反对改革,所以诋毁王安石最力。这话也不尽然。陆九渊(象山)不是著名的理学家吗?他就十分推崇王安石,称赞他“扫俗学之凡陋,振弊法之因循!”在王安石身上所具有的战斗力,从何而来?我们从上述王安石的生活实践中,似乎是可以找到一点儿启示的。